一、燈會概述:
“正月里來正月正,正月十五鬧花燈;花燈花,花燈紅,雪打花燈好年景”。元霄玩花燈也稱鬧社火,源自漢唐,盛于明代。是流傳在陜南民間已久的慶祝上元佳節(jié)、祈求平安豐收的傳統(tǒng)習俗之一。柞水民間元霄花燈會,是融合江南歌舞花燈和北方戲文花燈于一體的說、唱、舞三結合型民間娛樂活動。整個活動由花燈班頭統(tǒng)一指揮和調度人事、安排日程,各班組均有一名負責人共同組織協(xié)調,每道程序都有比較嚴格地程式和規(guī)范。我縣流行的燈會節(jié)目有舞龍燈、舞獅子、劃旱船、跑竹馬、踏高蹺、扭秧歌、大頭娃娃、啞老背妻等,表演時還有生(唐二)、旦(幺妹)、丑(花臉羅漢或打岔老者)等角色穿插表演,所有活動不分男女老幼,均可參與,極具大眾性、趣味性和戲劇性。
二、花燈藝術:
柞水的民間花燈是集彩扎、鏤刻、裱糊、剪紙、絹繡、書畫、詩文、歌舞、曲樂、謎語等諸種文化藝術為一體的民間藝術;羝贩N繁多,格調各異,制作工藝有精有糙,彩扎花燈的主要材料是竹篾、高粱桿子和彩紙、紙板、紗綢。按規(guī)模分為全架燈(48盞),半架燈(24盞),一角燈(12盞),均不包括“牌燈”、“還愿燈”和“報燈”;按用料分有紙燈、彩燈、紗燈、羊角燈、繡球燈、緞繡燈等;按品級又分牌燈、主燈、宮燈、繡球燈、愿燈、報燈、和花樣燈等;按結構造型分,有單層、雙層、多層、寶珠、長方、四方、圓型、棱形、四角、六角、八角形等;從各種燈的裝裱內容看,又分為人物典故、山水字畫、植物花卉、飛禽走獸、商標字謎種種。
三、花燈唱腔:
也稱調子(調門)。主要有花鼓,二簧、小鋼調,黃梅腔,柳條青,祝英臺,翠蓮花,賽蘭花,娘裙帶,牛郎棱,孟姜女,打牙牌,十月飄,情意合,小放牛,鬧五更等數十種之多。各個調子都有比較固定地調式,一般由四個樂句構成,無過門和曲尾。同一調子可自編多種內容的唱詞,演唱時多用本嗓,音律不受調子的嚴格限制。演唱中的伴奏樂器主要用鼓、鈸、鑼,也有配用二胡、笛子等管弦樂器參與伴奏的。鼓點以“豹子頭”、“小翻花”為主。各項表演都有各自比較固定的程式,總的要求是“轉圈要圓,套路要連,姿勢要美,美在于變,動作合拍,唱詞響亮,嬉耍文明,彩文優(yōu)雅”。玩燈常用步法有“十字步”、“之字步”、“二步半”、“風擺柳”等。其中的十字步就是儺舞中的“十字罡步”等。
四、燈會程序:
一般分為道具制作、散帖出燈、亮燈點光、參土地、開財門、歌舞表演、參門神、掃場子、搶宮燈、燦燈等十步。除彩龍燈和高蹺秧歌為白天表演項目外,其余均從十一日晚開始,男女老幼一齊執(zhí)燈,走村串戶,暮行曉息,舞獅高歌,徹夜不散!
道具制作,包括制蠟,扎制各種燈具、獅子、旱船、竹馬,編寫彩文唱詞等工序,是玩燈的準備階段。
散貼出燈,是在出燈前把活動日程送交各接燈村寨或人家的告知程序。
亮燈點光,所謂亮燈,是在道具制作完成后,一般于出燈當日下午或前一天,由花燈班主帶人拿著“刀頭”(一方塊形生豬肉)、香燭和一只雄雞,到玉皇閣或百神廟去祭拜,表示請旨活動開始;點光是指首場出燈表演前,點燃所有花燈內的蠟燭后,請道士誦經作法數曲,執(zhí)朱筆對所有道具一一點畫一下,意喻開光出燈,傳說點了光的道具皆有靈性。點光一般在廟前廣場或住戶場院右邊進行。點光畢即場開演,首先由唱彩者左手提燈籠右手高舉繡球,鞭炮聲中引獅喝彩,彩文大意為:公元XX年上元佳節(jié),華夏某某地民眾,為賀太平盛世或求平安清潔或為還愿或慶豐年結彩玩燈。接著吟誦十請彩文,隨著唱彩者的高聲朗誦,臥獅漸醒,搖頭擺尾,龍燈、船兒、竹馬一齊出動開演。當喝彩者唱到三請瑞獅起身時,煙花騰空,鞭炮齊鳴,瑞獅起舞,鯉魚化龍,彩船出航,馬兒上道,好一派熱鬧拉開序幕。
參土地:即在亮燈結束后再持香燭祭品,前往土地廟前焚香祭拜,并擊樂吟唱一曲恭賀土地神的花燈小調,祈求風調雨順、六畜興旺、五谷豐登。演出過程中,凡路遇寺廟均應敬香鳴炮、唱彩祭拜。
開財門:即燈行至接燈人家或商鋪門首,先唱一段恭賀主東納財迎福、吉祥安寧、請求開門迎燈的花燈調。
參門神:在入戶首演結束時,由花燈班主一干人等,唱一折恭賀門神,祈求門神佑護主東的花燈調。
臥燈與起駕:每夜表演至天明時,趕在那一戶就在那里停下來休息叫臥燈。(屆時將所有燈具都放置主東家中,牌燈、主燈、宮燈和愿燈不能熄滅,除愿燈外當日所需香燭一律由該戶主人供應);日暮時,眾人再聚此地,鳴炮唱彩請燈出行叫起駕。起駕時必在此戶再表演一番再離開趕往下一戶接燈人家。
掃場子:即在所有愿意接燈人家都轉完后,再沿原路回演一遍叫掃場子。掃場子的時間比較短,一般只唱一道彩,彩文和唱詞也與首演有所不同。
該文章轉載自無憂考網:http://www.51tes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