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燈會
來源:自貢彩燈-浩瀚彩燈熱誠為你設計彩燈,仿真 作者:不詳
三國東吳時期最先出現在歲時節(jié)慶、歡樂喜慶等重要場合張燈結彩的現象。如前方將士凱旋而歸,朝野官民都會聚集在都城內外,用香花燈燭營造氣氛,迎接他們的歸來或勞軍犒師。而當時的織錦技術也從西蜀傳入,促進了江南絲織業(yè)的發(fā)展,為燈彩制作提供了技術基礎。 東晉、南朝時期南京作為當時中國的首都,秦淮河畔居住了很多達官貴族和豪門名士,每到元宵節(jié),他們也效仿宮廷,張燈結彩。東晉詩人習鑿齒有詩《詩燈籠》描寫當時張燈的情形。南朝宋孝武帝在位期間,紙張技術發(fā)展迅速,成本低廉,取代了絲織品的大量應用,使得燈彩藝術迅速發(fā)展。 隋以來元宵節(jié)張燈結彩的習俗開始正式形成,唐魏徵的《隋書》中對南京張燈結彩的習俗有了詳細描述。 唐代開始元宵節(jié)燈會正式成為民間習俗,其規(guī)模也得到迅速發(fā)展。張燈時間由元宵一夜擴充到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三夜,并取消這期間的宵禁。唐代元宵觀燈時,男女老少紛紛夜游,場面非常繁華。這時期南京秦淮河河畔也開始出現了專門以制作彩燈為生的民間藝人。 北宋時期,元宵節(jié)張燈時間增加了正月十七、正月十八累計五夜。其間還出現了在彩燈上書寫謎語的“燈謎”習俗。1243年(南宋淳佑三年)以后,元宵節(jié)張燈時間又增加了正月十三共計六夜。 1034年,用于祭祀孔子的至圣文宣王廟(今夫子廟)在南京建成,秦淮河河畔也成為覽勝佳地,夫子廟地區(qū)的燈會開始出現并迅速發(fā)展。